广元旅游生活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扫一扫,访问微社区

查看: 20789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[广元概况] “葭萌”名号由来考析

[复制链接]

3401

主题

3401

帖子

1万

积分

剑门蜀道,女皇故里。

积分
14965

社区居民忠实会员

QQ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1-12-20 15:16:28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  战国时期,巴国的政治中心西移,迁入川东,与以川西为统治中心的蜀国发生利害冲突,致使两国争城夺地,屡战不休,史称“巴、蜀世战争”。蜀国的畜牧业和种植业发展较快,实力渐强,蜀王开明九世尚迁治成都后,征服巴人在嘉陵江上游达于汉中的一个支系——苴人聚居区后,于“周显王二十二年别封其弟葭萌于汉中,号苴侯,命其邑曰葭萌焉。(语出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)”葭萌就是今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。
  从葭萌到昭化
  葭萌封疆裂土为侯后,不知因何缘故,竟然与世仇“巴王为好,巴与蜀仇,故蜀王怒,伐苴侯。苴侯奔巴,求救于秦。(引文同前)”秦惠文王欲乘机伐蜀,召诸大臣廷议,最后采纳了司马错等人“先灭蜀继灭楚而得天下”的意见,于周慎靓王五年(公元前316年)秋,派张仪、司马错、都尉墨起兵伐蜀,在葭萌大败蜀师,蜀王败死武阳(今四川彭山东北)。冬十月,蜀平。司马错等因取苴与巴。初封蜀为侯,秦昭襄王二十二年(公元前285),废侯国置蜀郡,在原苴侯领地置葭萌县(治吐费城,亦称土基坝)。两汉因之,属广汉郡。三国蜀汉改称汉寿县,属广汉郡。西晋太康元年(公元280年),改汉寿县为晋寿县。东晋太元十五年(公元390年)废晋寿县,置晋寿郡,将其辖区一分为二:东置兴安县(治广元城区嘉陵办事处),西置益昌县(治今利州区赤化镇,刘宋移治安城坝),隋开皇时复置葭萌县,属义城郡。唐因之,属利州。宋仍置葭萌县(其治移嘉陵江东岸黄龙乡境内,其旧治安城坝为益昌县治),属利州益川郡。宋太祖开宝五年(公元972年),改益昌县为昭化县。自宋以后,其地行政建置等级虽有变化,昭化之名沿用至今。

  葭萌是最早的茶氏郡
  通过建置沿革的回顾,我们看到从公元前4世纪到宋代长达1600多年几乎是绵延不绝地使用“葭萌”这一名称,而且历代文人墨客也习用“葭萌”旧称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葭萌的内涵是什么呢?稽考历史文献便可见端倪。
  西汉文学家、哲学家、语言学家扬雄的《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》(简称《方言》)记载:“蜀人谓茶曰葭萌。”
  明代著名文学家、学者杨升庵所撰《郡国外夷考》曰:“葭萌,《汉志》葭萌,蜀郡名。葭音芒,《方言》‘蜀人谓茶曰葭萌’,盖以茶氏郡也。”
  东晋常璩《华阳国志·巴志》载:“武王既克殷,以其宗姬于巴,爵之以子,……鱼、盐、铜、铁、丹、漆、茶、蜜……皆纳贡之。其果实之珍者,树有荔支,蔓有辛蒟,园有芳蒻、香茗,给客橙、葵。”
  前两段文字告诉我们,古代蜀人称茶为“葭萌”。蜀王分封其弟“葭萌”的都邑“葭萌”是“以茶氏郡”,就是以茶名来给苴侯国的都邑命名。同时,我们得到古人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——葭萌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产茶区,所引常璩《华阳国志·巴志》这段文字清楚地记述了在周亡殷以后,巴变成宗周的封国,当地出产的茶叶等18种方物,变成了“纳贡”之品。而且其中所进贡的茶叶,已经不是采集的野生茶,而是种之园林的“香茗”。说明西周前巴人不仅已发现茶、利用茶、饮用茶,而且会种茶、制茶。因为苴属巴,“苴”也即是“巴”。唐司马贞在《索隐》中注说:“苴,音巴,谓巴蜀之夷。”巴向周室贡茶时,葭萌尚属巴地。葭萌虽是到战国时期以茶名地的,但前此未见他处以茶名地,因此不难推测西周之前葭萌就是著名的茶区,所产之茶名气大,品质好,最宜作为贡品。它是我国以茶名地历史最为悠久的地方,其后西汉长沙国的属县茶陵(始称荼陵)、当今云南改思茅为普洱都是因当地产茶而仿效“葭萌”取名的。据此,我们认为中国茶源(当然也是世界茶源)可能就不是“鄂西、川东”,而应该是“葭萌”。
  从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的记载,我们知道蜀王封为苴侯的弟弟叫“葭萌”,古蜀人取名常与其特长与业绩有关,如传说蚕丛是一位训育野蚕为家蚕,擅长养蚕,教民蚕桑的蚕丝王;而鱼凫是训育鱼鹰以助捕鱼的鱼凫王,成都温江北15里现尚有鱼凫城。那么以茶为名的蜀王之弟葭萌自然就是中国最早的茶学专家、有名的茶王了。蜀王能取其所长,分封他到产茶区去施展才干。
  综上所述,葭萌在我国历史上最早以茶名人、以茶名邑、以茶名地,其名号与茶有着不割裂的紧密关系。茶为国饮、世界之饮,巴蜀是茶的发源地,是中国茶叶和茶文化的摇篮。葭萌在其中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。

  “葭萌”古今怎么读
  “葭萌”是古代蜀人谓茶的方言,杨慎云“萌,音芒”,林鸿荣等学者认为是“杨慎和后来清代的一些儒生释‘萌音芒’,是误释,‘萌’的正确读音应为‘明’。”并引述著名语言学家王力《同源字典·古音说略》中的一段话:“清人说,古代读‘家’如‘姑’,读‘明’如‘芒’等等,那也是不够准确的。假使‘家、姑’完全同音,‘明、芒’完全同音,后代就没有分化两音的条件。我们认为,上古韵部也和中古音韵摄相仿,有两呼八等。‘家’与‘姑’、‘明’与‘芒’虽同韵部,不同韵头。韵头不同,后代就有分化的条件了。”接着林鸿荣等先生指出这Kea、myang当然是古蜀人称“葭萌”的口语。这一古蜀方言的读音,也是后来我国史籍中四川地名‘嘉明’和今天四川茶乡一些集镇还往往称‘嘉明’的来由。换句话说,巴蜀方言‘葭萌’的“萌”,从来就是读“明”不读“萌”。但我个人认为语音也是演变的,不一定非要泥古,按普通话读音“葭萌”读如jiā méng 也未尝不可。
分享到: 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
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
广元E通免费为市民提供手机获取旅游、生活等全方面的信息咨询和各类便民查询服务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手机版|Archiver|川公网安备 51080202000120号|广元旅游生活网 ( 蜀ICP备10023537号

GMT+8, 2024-12-23 07:39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